建窯的發掘(三)
大路後門山發掘的四座龍窯遺址,其中兩條龍窯的長度都達百米以上,現在還可以看到已經保護起來的一座龍窯沿坡而上,長達135.6米,寬1-2.35米,其規模可居中國古代龍窯之榜首。
由此可見當時建窯的窯爐建築、燒窯技術、維系工藝水平之高。根據窯爐的結構、窯室的高度及匣缽數量的估算,這樣的龍窯一次裝燒碗、盞的數量就可達數十余萬件,可見其規模之大,完全是應當時飲茶市場的需要而大批投入生產的。
在大路後門一號窯址的中斷部位出土的兩件匣缽裏,發現內底印有「琖」字樣的墊餅,窯旁堆積裏也發現刻有「供禦」銘的碗底和釉「供禦」「進琖」字樣的墊餅,證實了此窯曾經燒過作為貢品的建盞,而當時的窯工們是將它們放入龍窯中火焰最好的窯位,可見作為貢品的建盞並非是某個龍窯專燒的,而是分布在幾個龍窯之中的最佳窯位搭燒的。
建盞的「厚黑」之道,應如何理解?
千古奇盞今何在
建盞美,美在「厚」與「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