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盛華北油滴建盞
建盞斑紋各種各樣、千差萬別,宋代人給予建盞的名稱是對於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盞
而言,其他的只能按類近行歸類。華北油滴則是宋金時代山西、河南、河北、山西
等北方窯口所燒雨點釉,也是深受到各路藏家們的喜愛和追捧。
「油滴」一詞,在我國的古籍中罕有記載。「油滴天目」這個名詞由日本人創造出
來的,是用來稱呼當時從中國進口釉面上密布銀色或赫色星斑的黑色建盞的。在日
本應永年間(公元1394一1427年,相當於我國明洪武至永樂)所著的《禪林小歇》一
書中「油滴」一詞,也與「暇變」、「天目」第一次出現。
蔡炳盛華北油滴 展示
華北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認為氣泡機理。當窯溫達到1200攝氏度之上時,此時釉已
經熔融,粘度非常大,釉料中的Fe2O3分解產生的小氣泡被封閉,無法逸出釉面。
隨著過程繼續,釉層中小氣泡越來越多,並逐漸合並成大氣泡,由於釉層中氣泡具
有富集鐵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鐵氧化物逐漸的遷移並聚集在氣泡周圍,當釉
層中的氣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層阻力時,氣泡破裂,形成類似火山口的凹坑。
蔡炳盛華北油滴 盞內
華北油滴斑點是均勻分布的,因為它是由氣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氣泡,所以
斑點布滿整個釉面。
華北油滴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密切相關,因為釉層越厚氣泡越大,「火山口」也越
大。一個「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後就是一個斑點。而斑點的形狀也取決於凹坑被拉
平時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