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對溫度的要求
11年前,也就是2007年,李達在權威刊物《收藏家》雜誌發表一則長文,對建盞的工藝難度、分類、鑒賞方式作出全面解析。
此文對建盞在陶瓷學界地位的深化,對普羅大眾入門欣賞建盞的方法,都影響深遠。
李達作為化學專業出身的輕工所工程師,不僅是建盞工藝師,也是材料學方面的專家。他將多年實踐獲得的經驗與理論結合,撰成長文發表,同他的建盞作品一起,樹立了建盞界科普與審美的標桿。
建盞國大師孫建興國禮油滴 盞內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大
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
再則,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油滴(即鷓鴣斑)斑點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條件。
但是,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
一是釉厚幹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
二是建盞在1300℃高溫燒成,此時釉粘度降低,流動性增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就兔毫來說,兔毫的斑紋好比水中的魚草,在水淺處魚草會被頂出水面,在水深處就沈在水中。
建盞國大師孫建興國禮油滴 盞壁
所以兔毫斑紋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並突出釉面,在下部較稀疏,沈在釉中,似隱似現。
斑紋的浮沈程度不同,(與空氣接觸的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紋的形態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斑紋形態和色彩的變化,從審美角度看似是好事(即前文所說不確定之美),但實際變化的結果很難令人滿意。
往往是上部斑紋過密,下部斑紋過稀或無斑紋。或者是碗上部斑紋都變灰色了,下部斑紋還不能析出。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記載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指兔毫流暢通達的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