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對其他黑釉瓷的影響(二)
福州閩侯鴻尾、南嶼和東臺的宋代黑釉瓷窯址燒製黑盞的工藝方法與建陽差不多。這可以從所用窯具、匣缽、墊餅中看出。所處的黑盞有三大類,其器型也十分標致。
胎質細膩堅硬,色灰白,口沿薄。(或色紫黑,灰紅,灰白。釉色不一,以黑為主,唇邊赭色)。一部分碗盞呈兔毫紋,一些碗盞釉色呈醬黃。從胎色看也稍遜與建陽產品。
1980年與福建南平市南10公裏閩江北岸茶洋村的葫蘆山發現古窯址,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產品有青瓷、青白瓷、黑釉瓷和綠釉陶四類。其燒製年代始於北宋中、晚期而終燒於元末。窯址計有5處,其中大嶺一處以燒黑釉瓷為主。
福建考古家認為南平葫蘆山的黑釉器中有些事仿建盞的產品。大師茶洋窯的胎骨細膩堅硬,不含粗顆粒,氣孔較少,已經瓷化。胎色灰白、淺白、灰色,具有瓷胎的特征。
黑盞也用這種胎,比建盞進步得多,同時它的黑盞有些是用白釉施於內外口沿上,成為白色的一圈(日本成為白腹輪),在使用和美觀上亦一大進步,也是產品的一大特色。當然對於用了鬥茶也是於事無補的。此外它還生產其他黑釉器,不像建窯產品那樣專門單一 地生產茶盞。
原創 | 如何理解建盞的釉色魅力:兔毫篇
原創:建窯建盞的探索與復興之路
建盞的神奇,居然具有養生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