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 | 窯變千年 傳世之作—吉州窯
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它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
宋時,永和陶瓷業興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條花街」。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余家。吉州窯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所產瓷器種類繁多,已發現的瓷形有120余種。按胎釉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綠釉瓷、黑釉瓷、彩繪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吉州窯位於江西吉安市永和鎮境內,北距吉安市市約8公裏。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在永和鎮西側約2公裏長、1公裏寬的範圍內,廢窯累累,瓷片和窯具俯拾皆是。現今永和鎮仍殘存著一條條匣缽和窯磚鋪砌的長街古道,這一帶就是古「東昌」縣縣城的所在地。東昌地屬吉州管轄,故名為「吉州窯」,又稱為「永和窯」。
吉州窯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過汝窯、磁州窯、建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等的諸多影響,特別是與磁州窯和建窯淵源關系密切,在鑒識時要註意到它們之間的共同與不同之點。
吉州窯瓷施釉較厚,古瓷釉面光潤細膩,有一種溫潤之光。作偽者常用獸皮或浸油軟布來進行拋打,以使其出現溫潤之光。但用獸皮擦者,在放大鏡下可見無數細小平行的擦痕;而用油布擦者,在摸觸時會有一種油膩感。
最主要的一種鑒識釉面方法是:吉州窯器一般均是出土器。因南方氣候潮濕,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銹一般表現為在其釉面上出現明顯的結殼現象,猶如皮膚上弄傷後在修復時所結的痂蓋差不多。這種結殼的現象,仿品較難做出或做像。
外,吉州窯器的胎釉結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數會出現開片,放大鏡下看,開片中應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時也可做上開片,但這種假開片,一是開得不自然,二是很難做出開片中的土浸之痕。
吉州窯的釉是低溫鉛釉,經過幾百上千年時間,釉內的鉛會有部分析出,放大鏡下可見點點錫光。仿品是很難做出這種錫光的。以上這些,是鑒識吉州窯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無結殼現象,又無開片和點點錫光者,須小心對待。
黑釉茶盞是吉州窯的重要產品,到南宋達到鼎盛。品種有木葉紋、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鷓鴣斑釉、黑釉彩繪、黑釉灑彩、素黑釉、剪紙貼花紋等多種。鑒識時,主要是觀其胎釉特征。
此外,吉州窯器的胎釉結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數會出現開片,放大鏡下看,開片中應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時也可做上開片,但這種假開片,一是開得不自然,二是很難做出開片中的土浸之痕。
吉州窯的釉是低溫鉛釉,經過幾百上千年時間,釉內的鉛會有部分析出,放大鏡下可見點點錫光。仿品是很難做出這種錫光的。以上這些,是鑒識吉州窯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無結殼現象,又無開片和點點錫光者,須小心對待。
黑釉茶盞是吉州窯的重要產品,到南宋達到鼎盛。品種有木葉紋、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鷓鴣斑釉、黑釉彩繪、黑釉灑彩、素黑釉、剪紙貼花紋等多種。鑒識時,主要是觀其胎釉特征。
吉州窯作為宋代著名的民間窯口,以燒造日常生活用瓷為主。與宋代其他著名民間窯口,如耀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相比較,器型不是很豐富。常見的有碗、罐、壺、瓶、盤、碟、缽、盞、壇、粉盒、爐、枕、瓷塑等,造型較為單一。
瓶有梅瓶、膽瓶、小口瓶等,其中梅瓶為小口,圓唇,長頸,橢圓腹,高圈足。花瓶造型敦厚有余,秀美不足。罐有大口罐、蓋罐、系罐、筒形罐等。瓷器器型變化不大,基本造型為大口,短頸或長頸,深腹,圈足。爐有三足爐、鬲式爐、圈足爐等。三足筒式爐因爐身似筒而名,基本造型為口底相若,口、底均向內微斂,腹部微鼓,腹底貼有三足。
鬲式爐為敞口,束頸,圓腹,下有三足。圈足爐為筒形腹,矮圈足,造型變化不大。碗為吉州窯的大宗產品,造型多為敞口碗和豎式碗。枕的造型較為豐富,有如意形枕、長方形枕、八角形枕等。壺有執壺和系壺兩大類,以六方瓜腹執壺為宋代吉州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