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盞與茶的古詩詞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建盞作為宋代第一茶器,歷經朝代興替,譜寫千年茶盞糾葛。在茶文化趨於多元的當下,它多舛的命運是否已經迎來轉機?
李昌海束口鷓鴣斑 展示
其實黑瓷早在東漢就開始稍早,唐朝時期技術已基本成型,直至宋朝才開始大放異彩,黑瓷代表建盞,更是成為「宋代第一茶器」。最淺顯的理由,是基於宋朝的飲茶之風。
入宋以後,此風尤盛,許多當朝士大夫都撰文談論茶道,如蔡襄撰《茶錄》,宋子安撰《東溪試茶錄》、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甚至宋徽宗趙佶,都與臣子一般無二,為茶盞之事不吝筆墨。兩宋時期被視為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
李昌海束口鷓鴣斑 盞內
宋徽宗確實不愛政務,醉心於藝術雅玩,尤其愛茶,並著有《大觀茶論》。
對於鬥茶,他分外熱衷,甚至在下朝後,常與臣僚們鬥茶。
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裏記載過宋徽宗為群臣演示點茶道的一幕: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註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註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上行下效,當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布衣百姓,皆將鬥茶作為一項日常活動,並以此為樂。
既然鬥茶如此風靡,與之匹配的茶碗,自然成為兩宋朝野競相追捧的對象。
當時的 「鬥茶神器」,就是建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鬥茶時如果沒有一只好建盞,恐怕就輸了一半。
李昌海束口鷓鴣斑 細節
宋徽宗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中有載: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茶湯色白為上品」,是官方的鬥茶標準。鬥茶對水痕也有要求,茶湯咬盞不力,先在盞壁出現水痕者為輸家。
可見茶盞的色澤質感對鬥茶的輸贏影響很大。盞的顏色要夠黑,才能讓湯色之白足夠鮮明,且盞壁要厚,能保溫,否則咬盞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