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不源於日本,為何流行於日本
日本的大和民族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友人,而作為日本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茶道,卻與中國息息相關。從茶葉的引入到茶具器皿的搭配,日本極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國唐宋時期的茶藝文化特點。作為日本茶道中的「主角兒」——天目,對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區帶來深遠的茶具設計創作靈感。
事實上,日本的天目盞起源於中國建盞,據出土的文獻記載,建盞興於唐宋時期,盛於南宋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原文化處於向外擴張的階段,而不少東瀛的僧侶帶著中原的茶葉、茶器回到了日本。結合了禪宗文化的日本差異,其更多講究的是寬容和隨緣不執的觀念,這如同建盞本身的特色。
建盞自身的屬性特色,一件完全沒有丁點缺陷的建盞是難以出現,還在沒有絲毫造型缺點的基礎上追求斑紋的效果,那更是一種微乎極微。為此,建盞本身的缺陷和日本茶道所提倡的「心隨萬境轉」的審美心態如出一致。即使是現在被日本國寶級收藏藏品的三件曜變珍品,本身也是帶有脫釉的缺陷。如果僅僅只是追求一個表面,而忽視本身的深層次的美,那麼或許這只是一件廢品。
建盞剛開始流行於唐宋時期,從外形上看,其厚重的外形給人帶來穩重的感覺,如同禪宗思想中的「中庸」、「穩」。然而,建盞在宋朝時期的發展水準並不高,這是因為建盞燒製過程中受到的外力因素比較多。但是,建盞的出現,這是對宋朝時期窯製生產技術的極大挑戰,雖然外形的成型率不高,但是自帶有的古樸與韻味卻是建盞一直得到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鬥茶興於中國,卻流行於民間,它不僅僅只是貴族的文化,更是成為一種貴族「鬥茶茗戰」,民間的小「茗戰」。在這一種根基上發展而來的,鬥茶不僅僅只是凸顯出一種品茶的品質的優劣,實際上就是一種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如果是鬥茶的過程自然離不開鬥茶顏色,而想要茶色更加的精彩,自然需要茶色來做襯托。一個建盞的斑紋越是燦爛和多彩,那麼鬥茶就更加的引人矚目。
鬥茶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活動,而這一種鬥茶的娛樂活動是當時市民文化的興起。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以及貴族階層都處於一個都市生活的繁華生活圈中,小市民文化的興起也沖擊了當時的貴族文化。為此,鬥茶這種更註重精神價值追求,註重天人合一,隨遇而為的精神境界也逐步地為人們所喜愛。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人們慢慢地褪去奢華宮廷官窯器物的熱潮,逐步地回歸擁有更多不可預計性的建盞欣賞中。
而當時的建盞流入日本,其鬥茶的文化也被帶入到日本,其轟烈的程度更是直接沖擊了當時的日本貴族階層。然而,貴族文化的劃分界限非常明確,而建盞更多成為一種鑒賞的器物,直到16世紀,曾有武士集團為了一個茶碗而發起了一場戰爭。
日本人對茶的敬道更是不輸任何的禮俗,排解其他的「精美」的精雕細琢,崇尚古樸與韻味美的日本人,也慢慢形成一種以禪宗為基礎理論,由此衍生出的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的七種層次,恰恰巧妙的是,這七種的特點也與建盞本身的釉色層次質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此,今天的建盞,欣賞的不僅僅只是因為它的美,它的外形以及它的經濟價值,更多時候是從它的變數和不穩定中,看中一個哲學的深層縮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