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民窯的吉州窯瓷器憑什麽以葉入盞點木成金,1200年獨步天下?
宋(960—1279),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宋朝,"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繁華而開放。盡管宋朝最終的沒落,使得不少人感嘆它的孱弱,但其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與精神文明,仍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依舊散發著璀璨的光輝。
宋,是陶瓷藝術的高峰,亦是黑釉瓷的繁盛時期,以黑釉瓷著稱於世,且規模、質量都能排上宋代窯口前幾的,除了建窯之外,還有吉州窯,同屬"宋代八大民窯"。
不同於建窯的金戈鐵馬,羌笛胡笳,吉州窯瓷器主以自然為點綴,斑斕而恬靜,其藝術風格與特色卻是獨樹一幟,契合自然,貼近生活的紋飾,是人文化的表現,用吉州窯茶盞飲茶,是生活品質的象征。
在吉州窯的瓷器中,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木葉盞所屬,以其盞內木葉紋路而聞名。
木葉天目盞原為禪宗寺院僧家專用器物。以黑瓷為底,一片飄零的落葉,置於火與泥土鍛造的茶盞之中,歷經1300度高溫後,這片桑葉不但沒有灰飛煙滅,反而以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恒而完美無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
木葉天目盞流出寺院後,木葉天目盞便逐漸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後入宮廷為皇家所愛,宋徽宗就在他所著的《大觀茶論·盞》中說:"盞色貴青黑。"
"金風體露復何言?大道從來絕變遷。一葉飄空天似水,臨川人喚渡頭船。"(宋·白楊法順禪師)
木葉盞盛滿茶水後倒影天空,水映菩提,盞如天空,葉脈清晰可見,樹葉仿若在空中飄浮,給人一種奇妙的視覺享受。
隨著佛教在日本的盛行,日本茶道也獨愛使用木葉盞。不僅因其造型美,更因其主要傳承的禪意。木葉碗又稱木葉天目碗,天目瓷的稱呼來源於日本,緣由日本人將黑釉瓷器的產地都誤認為是來自我國的天目山一帶,其實一部分的天目瓷為吉州窯所生產的精品。
中國瓷器萬千種,為何它卻憑"以葉入盞,點木成金",1200年來獨步天下?
這是唯一將有機物與無機物相結合的陶瓷裝飾技術。素有"木葉無雙"的說法。這門手藝曾於元代消失絕跡,斷代了700多年,至上世紀80年代才得以復燒成功。
木葉盞的製作對於杯型、木葉、施釉、火候等工藝相當講究,故燒製出完整的成品極為不易,成功率依然極低,珍貴非常。
2014年,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6年 人民日報報導李秉嘉的木葉盞
宋代-吉州窯造-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國家級寶物無價之寶)
我國著名的陶瓷學家李國楨老師(1917—2000),當年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帶領了一批學者恢復了我國古代好幾個失傳的古窯技藝,木葉天目碗便是其中之一。
如圖為李國楨老師的木葉天目碗,其碗型淳美,葉型舒展秀氣,已經達到了宋人的水平。
碗名:木葉天目碗,李秉嘉老師90年代作品
李國楨其子李秉嘉更是在孤獨求敗中多年鉆研實現了對宋人技藝的突破,在父親的技藝的基礎上使木葉的葉型完美,沒有卷曲、燎焦,葉色有的甚至可以保留到黃綠成色,葉脈清晰且靈動自然。
此外還開發出了古今未見的"油滴木葉天目茶盞"、"翻邊木葉天目茶盞"、"多片木葉天目茶盞",將木葉盞的技藝發揮到了歷史極致。
近幾年來不少瓷藝家都在努力嘗試恢復木葉碗的技藝,希望重現其應有的風姿,他們的努力,續上了那一爐已斷的窯火並為此註入新的活力,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不過由於這一技藝目前很少人願意傳承,至此成為了一種遺憾。
李秉嘉 90年代 玳瑁雙木葉天目盞
坯體——景德鎮的優質高嶺土
采用景德鎮的泥土與吉州當地的原礦料調配,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葉叠燒煉製,然後水淘,釉漿用灰釉和含有特殊礦物質成分的陶泥、頁巖、風化土等按比例調配,再加上與樹葉相結合,不僅傳承了吉州窯獨特的文化內質,還結合了千年瓷都景德鎮優質的窯火與泥土。
陶土經過反復的練泥後直至其硬度、濕度達到剛剛好的狀態,才能拿來製坯。
此外,製坯的全程必須手工完成,拉坯需要一氣呵成,任何一點的猶豫和停頓都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器型。
拉坯成完成,經過晾幹,再用陶刀精心修坯。
采用古法吹釉工藝,用力吹氣使釉汁成霧狀附著在坯胎上。
施釉的時候需要反復吹噴,過程極具藝術性。
吹釉完成,素坯晾幹後,以葉入盞。
南宋詩人陳與義有詩雲:"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而菩提葉是佛的信物,是以古人多用這兩種葉子來裝飾。
燒製的樹葉首選各地野生年老的桑樹葉或者樹齡百年以上的菩提樹的菩提葉,精心采摘,不傷葉片,葉型完整,不經過任何化學處理,自然晾幹。
以葉入盞,需要葉片盡量舒展開來,不翻折。
最關鍵最艱難的一步到來了,那便是柴燒。
這是宋代瓷器製作的所有工序裏最難用現代技術替代的步驟。整個柴燒過程都需要人力添柴,憑經驗控製窯內的溫度,一只木葉盞需不斷火燒製十到十二個小時,窯內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升溫,直至1200度左右的高溫,木葉才能融化並留存於茶盞中,溫度低了,木葉無法與黑釉融合;溫度高了,木葉便會融化消失。
古法使用柴燒的這一傳統工藝,火焰的不可掌控性導致燒製難度加大、穩定性小、成品率大大降低,還要考慮天氣、柴草的幹濕程度、裝窯的疏密程度影響,即便是再有經驗的窯工師傅想要燒製出完美的木葉天目盞也是要靠老天吃飯的,有時候一次燒製便會讓窯工傾家蕩產。
正是因為燒製的不易,才使得古木葉盞存世實物已是屈指可數,僅為十余只,每一只都價值連城,甚至拍出過高達千萬的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