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天目以及選盞心得 什麼是天目 什麼是建盞一文讀懂
先從詞匯上解釋一下建盞與天目的區別:
「天目」作為飲用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島國建武二年(1335年),以後如康永二年(1343年)《只園執行日記》和慶永十二年(1406年)《教言卿記》中均有載。應永年年間(1394~1427年)成書的《禪林小歇》中記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建鱉、胡盞、湯盞、幅州盞、天目。
簡單來說就是島國把島國僧人從中國天目山帶回的黑釉茶碗統稱為:天目茶碗。這種統稱是否適用在中國陶瓷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陶瓷的名稱,從古至今都是以窯口命名,例如中國黑釉瓷的代表: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的黑釉瓷,既有外在區別,又有內在區別,是二種不同的產品,各具特色,雖有相似卻不能混為一談。
「建盞」:用福建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胎底,這些粘土中含有一些未風化的斜長石、鈣長石以及石英粗顆粒。釉料也是取自當地山谷中,俗稱「釉庫」的釉料,這種釉料含鐵量較高,含磷較多,采回的釉土中還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増加釉中鈣的含量。
含三氧化二鐵高的釉為著色劑,經高溫1280°-1330°還原燒造製而成的黑釉系窯變茶碗。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建窯以燒造黑釉茶碗(俗稱建盞)著稱於世!
有人說建盞的胎土既然含鐵,含鐵便等同於含有多種化合物的鐵礦,那胎土中的化合物存在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這裏說明一下,把含有鐵元素的礦等同於鐵礦,這是很明顯的不懂常識!水吉本地的原礦是一種含有鐵元素的粘土,而且鐵元素多種多樣!
在地球上含有鐵元素的物質有很多,它們對人體健康、生產生活都有重要作用,我們人類的身體中和很多蔬菜中(例如芹菜、菠菜等)就有鐵元素存在,難道把含有鐵元素的物質都等同於鐵礦???
中國科學院、福建省博物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曾從庵尾山、大路後門和營長乾三處窯址收集了建窯七個時期的古瓷碎片139片,用NAA和WDXRF法分別測定了瓷胎中的微量元素和主量原素含量。根據測定,蘆花坪、大路後門、營長乾建窯產品。
黑瓷胎化學成分主要為:矽(Si02)62.86%,鋁(A1203)23.06%,鈣(Ca0)0.08%,鐵(Fe203)0.24%,鉀(K20)約2.53%,鎂(Mg0)0.45%鈦Ti02)1.22%鈉(Na20)0.45%,鈷(CR203)0.02%。根據測定建窯建盞釉質的化學成分為:矽(Si02)58.66%鋁(A1203)20.59%鈣(Ca0)6.85%鐵(Fe203)3.22%鉀(K20)3.72%鎂(Mg0)1.92%鈦(Ti02)0.69%錳(Mn0)0.82%鈉(Na20)0.24%鈷(CR203)0.01%.並在近幾年,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在建盞中發現含有永磁材料。從上面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建盞鐵胎原礦釉並不存在所謂的砒霜成分。
以上是建盞與天目一詞的歷史,而當今我們所談及的天目一詞來源及出處是哪裏?答案:TW。出於歷史原因,TW陶瓷較多的受到島國陶瓷文化的影響,兩地交流也較頻繁,島國人對建盞的崇拜等因素,大大的影響了TW陶藝家的陶藝之路,湧現出很多製作黑釉系陶瓷的陶藝家。國內茶道文化的興起之時,TW茶道用品大量的湧入國內,其中「天目」也隨之而來,所以天目一詞便慢慢的在茶道玩家群中擴散開來。
島國對建盞的崇拜,導致島國本地陶藝家不停的對建盞的仿製(例如:島國的「陶祖」加藤四郎),卻均未能成功,但在過程中卻另辟蹊徑,形成了另外不同的風格流派,其中由島國所謂的白天目衍生出了獨具特色的:瀨戶窯及誌野燒等。
當今島國個別陶藝家仿製的曜變建盞(曜變天目)誕生於世,但其曜變作品在中日陶瓷交流中得出肯定的答案:與宋代工藝從裏到外都是有相當大的區別,例如:釉、胎及燒製等(多數采用雙掛釉及多掛釉手法,斑紋做作不自然)。
TW與島國陶瓷的淵源,使得TW陶藝家主要是對島國仿製中國建盞所衍生出來的「天目」進行學習和仿製,產生了以幾位作者為代表的天目產品。
由於TW「天目」主要以色釉調配產生花紋效果為主,燒製多以氧化燒燒製(其中也有還原後氧化等方式),其作品色彩斑斕絢麗,奪人眼球,但作品本身並不符合建盞的大氣、內隱等特點,所以TW陶藝家出於對建盞尊重,並未使用建盞一詞命名作品,而是沿用天目命名。(例如:江有庭的藏色天目、秘色天目等,其作品釉面變化主要是通過色釉調配不同產生。)
中國建盞燒製技藝失傳已久,國內當今建盞燒製始於70年代末的考古,並於1981年按照記載中的燒製方式以及科研人員檢測出的宋代釉胎成分,一比一成功復燒出與宋代相同的兔毫。
作為建窯的誕生地南平建陽水吉鎮(以下簡稱:原產地),當地人開始學習古人方式燒製建盞,並逐步復燒出各類兔毫及鷓鴣斑等作品。由於原產地陶藝家沿用古法燒製,即使用建陽水吉當地的含鐵較高的粘土及釉料燒製。由於其含鐵量高,燒製起來就容易變形,難以控製。
在還原燒過程中更加難以掌握火候,想精準把握其發色、斑紋、品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於以上兩點,建盞的成品率還是很低,精品建盞不會超過15%,極品的更是少之又少。
那麼怎麼樣的建盞才算正宗?為什麼有人說天目也就是建盞呢?這個問題,首先,前面已經說過,天目一詞來源島國,是島國人對黑釉的一種統稱,其中包含建盞這個品種,說天目等同於建盞,說白了就是不懂常識,為什麼?
統稱是包含其中而非單一命名,建盞只是天目統稱裏的一個品種,所以天目可以包含建盞卻不能等同於建盞。(例如當下江西吉安當地尚有燒製吉州窯黑釉木葉盞、玳瑁盞等,山東淄博當地尚有燒製華北油滴,非要按日本統稱天目來說,豈不是江西吉安與山東淄博燒製的也是建盞了?)
正宗不正宗,重點在燒製技藝。關於建窯建盞燒製技藝,1979年9月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及福建輕工和建陽瓷廠組成恢復小組,主要復原工作都在建陽瓷廠進行,並與1981年復原成功。當下南平建陽水吉第一批非遺傳承人基本都出身於建陽瓷廠並參與了當時的復原工作。
所以建盞燒製技藝應是通過建陽瓷廠在建陽流傳開來!建盞燒製技藝燒製出的黑釉瓷器被稱為建盞是無可厚非的正宗。而建盞燒製技藝是具備國家定義的,南平水吉,建窯建盞的原產地,除去歷史因素,建窯建盞燒製技藝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並且遺產名錄裏明確的標明了區域:南平。類別:傳統技藝。如果非此地區的陶藝家嚴格按照建盞燒製技藝流程燒製的作品算不算建盞?
我認為是算的,當然算的前提是釉面花紋要具備建盞品種明顯特征才可稱之建盞。(目前有些從業者及品牌提及創新,這點我認為陶瓷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突破,才可稱之創新。古人的高度尚未達到,何談創新?還有的提出陶藝家的燒製技藝不外傳導致傳承出現劣勢,這個問題我認為並不存在傳承劣勢,因為本身就失傳近千年,何談傳承?
原材料及燒製方式已有科研結果並復燒成功,作品優劣及水平高低完全在於藝人的自我鉆研成果,這個成果是一種付出一種心血,更何況當下不少人抱有不付出的拿來主義思想,沒有付出,憑什麼擁有?不同的藝人有不同的心得,不同的心得造就不同的作品等待玩家的選擇,不統一不定式,各有所愛各有所需。例如:蘋果不會把手機研究成果告訴三星,當然三星也不會告訴蘋果,以此類推,手機市場百花齊放,所以我們有選擇性的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
建盞燒製的特點和製約:胎釉均選擇原產地當地的含鐵高的天然粘土及釉料,單掛釉,一次燒成。並在燒製時受到四種製約:胎的製約、釉的製約、溫度的製約及還原氣氛的製約。
燒製陶瓷,電窯、氣窯、柴窯之爭是目前陶瓷行業的熱門話題,相比氣窯的成品穩定性差,柴窯的成本高能耗高成品低,電窯成為了陶瓷燒製的主流,燒製建盞的好壞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是有沒有達到一條完美的、標準的溫度曲線。
而這條溫度曲線的達成,其升溫介質是電是氣是柴,其實沒有十分大的區別,為了達成還原氣氛的條件,陶藝家都用電窯結合往爐內丟「油柴「的方式製造還原焰。
需要註意的是,目前市場上有用化學釉料或在天然釉料裏添加其它化學添加劑如助熔劑(氧化鋯、氧化鈷、硫酸鉛等)等燒製的建盞或所謂的」建盞「。這種添加方式的目的是以在溫度不夠的情況下達到顯色(如彩色等)和花紋效果(均勻程度),這樣情況下的作品,顏色及斑紋艷麗均勻但死板,有經驗的玩家一眼辯之不難。
建盞的「鐵胎」,建盞以「鐵胎」著稱,是因為傳統建盞使用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作為胎底,它的含鐵量高達7-9%,有時候甚至可以吸住磁鐵。但是因為所采每批次胎土的含鐵量不同,所以不能以「磁石能否吸住」來判斷是否采用本地胎土。
一直真正的鐵胎建盞在燒製成熟後,露胎部分會呈灰黑色,也有呈現其它顏色的情況,這種情況部分原因是還原氣氛不同所造成的,例如,弱還原燒,偏弱還原燒,具體可配合釉面進行交叉判斷。目前也有業者為了追求「鐵胎」的效果,在胎土裏加入氧化鐵等方式增加其鐵含量,這種為了營造效果的刻意行為,我認為違背了建盞的自然天成原則!
以上的簡述中的燒製出現的氧化及還原燒簡明一下:我們提及的「燒」窯,要燒就要有火,若在燒窯時大量補充最夠的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那就是「氧化燒」,其對應火焰為氧化焰,反之,若有技巧的讓窯室缺氧,使窯火從土胎與釉水抽取氧化元素則稱作「還原燒」,其對應火焰為還原焰。
氧化燒特點:釉色花紋多樣性,只要是釉、胎配方存在,作品就會穩定成型,燒製成功率高,利於批量生產。還原燒特點:著重於燒窯的「過程」,作品著重於釉水的質感、光澤,屬於比較「內隱」的表現,並且燒製難度大,作品不穩定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