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柴燒有什麼要註意的嗎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製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製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製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呂竹興撇口仿古銀毫 展示
建盞燒製窯爐有許多種,龍窯燒製又有什麼其它特點呢?
1、柴燒建盞釉斑雖然沒有電窯燒製現代油滴表面的華麗;但是柴燒盞的單調中細賞微妙豐富內在美襯托出古樸韻味。
品茗時,柴燒建盞有一定水質軟化,變得甘爽無比奇特功效。這些效果只有柴燒建盞才能突顯出來。
2、柴燒盞在燒製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柴,導致了溫度忽高忽低,氣泡大小不一,均有一定的層次感。日常飲茶中,柴燒茶碗比其它窯爐燒製的茶碗器型釉面厚樸。
3、胎體油潤、自然細膩,因為選用富含油脂高的松柴燒3天3夜,所以不幹澀、不呆板。
全手工拉坯和修胎,從宋代建盞對比甄選經典器型,全原礦鐵胎柴燒與宋代建盞同質,裏胎發黑,釉面乃原礦高溫內還原的釉下斑紋。
呂竹興撇口仿古銀毫 盞底
當然可以,宋代建窯不就是鐵證。但是難度非常高,這裏先引述李達老師在《宋代油滴茶盞鑒賞》的一段話:
「宋代建盞在龍窯中燒成,其燒成難度可從燒成幾率反映出來,銀兔毫燒成幾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計不會超過萬分之一;而曜變就象海市蜃樓般難展芳姿。」
「萬分之一」就是宋代建窯油滴的成品率,而且這是整個古建州地區的陶匠從五代至南宋,三百多年、二十多代的努力結果。可以想象柴燒油滴建盞的難度有多高。
盡管目前電窯油滴建盞的燒成方法已經較為清楚,但電窯的這種燒成方法在柴燒裏面是完全不適用的。柴窯的溫度和還原氣氛是水火不相濟的,強還原則必然產生溫度下降,溫度要上升就難以保持想燒成油滴的強氣氛。
更何況,柴窯的溫度本身就難以控製,熱電偶、溫錐等溫度測量手段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特別在高溫段臨近1300℃時,它們往往是不準的。也就是說,柴燒油滴是難以像電窯一樣通過有意控製而產生,只能依靠偶然出現,然後通過特定燒製方法控製提高這種偶然出現的幾率。
呂竹興撇口仿古銀毫 盞壁
為什麼柴燒建盞的胎體會不夠黑、不夠鐵?
1、還原氣氛較弱。還原氣氛下,可將胎體中的Fe2O3還原成Fe3O4,Fe3O4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黑鐵礦或磁鐵礦。
2、大家對電窯建盞底足漆黑的固有印象。電窯建盞在燒成降溫段依然會人工形成強還原氣氛,甚至保持到出窯時(因此通常電窯開窯時,盞上仍留有碳粉,有手拿會發黑)。而柴窯燒成後就立馬封窯,降溫段不再投柴,因此即便在燒成時為強還原氣氛,一封窯,還原氣氛將迅速減弱,一旦窯內剩余的木炭燒盡後,便轉為中性和弱氧化氣氛。
所以宋代建窯的胎體,往往是坯體內部很黑,而胎體表面在降溫被弱氧化,發色為褐黑色或褐黃色。
呂竹興撇口仿古銀毫 斜
釉面發亮,是因為釉的表面形成了一層玻璃質,即常說的玻化,玻化程度越高,釉面的亮澤也就越高。當燒成溫度和保溫時間足夠,其表面玻化就會非常好,但此時往往也會伴隨很強的流釉,稍微過頭,便會產生粘底。
當溫度不足,釉熔融未完全時,釉層內有會很多小氣孔,表面也有未融的凸起或氣泡排出留下的火山口痕跡,因此未融釉的光澤度會更差,看起來也有溫潤感,甚至有人將這種溫潤感的未融釉認為才是真正的柴燒。這在景德鎮的統柴燒的青花、影青等,也是一樣。
呂竹興撇口仿古銀毫 細節
柴燒建盞貴在哪?
① 難度更高
柴燒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需要極富經驗的匠人對窯爐溫度進行精密控製。在點火燒製時,匠人們需要24小時輪班投柴,以確保溫度和火候。因為「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幾個人不眠不休輪流添柴,還要註意控製溫度,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
② 成本更高
一次柴燒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成本相當高。柴燒建盞普遍以松木為主要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松木揮發出來的松油脂與窯爐內存在的細微水汽有機結合,對建盞具有滋潤作用,燒製出的釉面含蓄溫潤、富有光澤。且松木完全燃燒的灰燼質量極輕,有助於盞面形成豐富自然的落灰釉。
③ 時間更長
燒製之前,要提前3~6個月將松木放置在通風幹燥的地方,才能達到最佳燃燒效果(含水量過高會導致溫度無法順利上升)。一般情況,柴燒一窯需要燒2-3天左右,而對作品要求較高的創作者,往往會燒60個小時以上。且燒窯停止後,還需封窯幾日等待降溫。需等到溫度合適時機正好,才可開窯。
④ 成品率低
一般來說,柴燒的成品率不足20%,精品則更加難得。甚至有愛盞成癡的盞友或大師圈內的友人,為了能夠買到一窯之中品相最佳的精品,在開窯前幾日就早早守在窯旁,好在開窯的第一時間將愛盞據為己有。所以,品相優良的柴燒盞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極少,一般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