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表面為何會出現晶體?其釉色究竟特別在哪裏
相信大家最初被建盞吸引的是它的盞面釉色,那建盞表面又為何會出現晶體,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解析一下這個問題。圈裏人通常稱之為鐵系結晶釉,是對建盞獨特工藝的通常描述。而在陶瓷工藝學上稱建盞的釉為分相析晶釉。
什麼是分相
簡單的來說,就是不同相的混在一起,如果最終變得充分、均勻,就會成為一種均相,如食用鹽、白糖溶於水,最後形成均相的溶液。如果互相不能溶解,邊界清晰,如油滴在水裏,怎麼攪拌都分得很清楚,這就屬於分相。而建盞呈現無數種釉色的光鍵,就在於鐵及鐵的氧化物與底釉的分離。
什麼是析晶
析晶就是晶體的析出,平時說成結晶也可以。既然晶體是有固定結構的。那麼同一種原子/離子/分子以不同結構排列,就是不同的晶體。不同晶體結構會帶來不同的物化性質。建盞燒製過程中,就可能形成不同成分、不同結構的晶體。從而帶來無窮無盡的組合,也就導致建盞釉色極具多樣性。
建盞燒製時,會析出晶體狀態的鐵和鐵氧化物,也會生成非晶體的鐵和鐵氧化物。
當原子/離子/分子的排列沒有特定結構,是無序混亂的,就不屬於晶體。典型的非晶體就是玻璃。
建盞黑色的底釉是玻璃,這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
不過各種顏色的兔毫、油滴等斑紋,也有可能是玻璃,這點是時常被忽略的。既然生成的不僅僅是晶體,就需要加入分相的概念。
有趣的是,分相和析晶還會出現在同一只盞中,帶來更多的釉色組合,讓建盞非常耐看。
然而,建盞的燒製時溫度與氣氛對與析晶過程是非常明顯的,常常會出現燒製條件差之毫厘,釉面紋理外觀卻失之千裏的結果。再加上建盞的胎體在高溫下容易變形或產生氣泡、粘底等情況。如遇到好盞,且珍惜,一只好盞,真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