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十大奇跡,你知道幾個?
建盞,皇室禦用茶器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宋代風靡全國建盞的諸多奇跡為中國的歷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麽建盞界的奇跡你知道幾個呢?今天建盞君就帶大家去了解下。
以皇帝身份寫茶書,宋徽宗是五千年來頭一份。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說到茶,就離不開器。以國君之高位在書中宣傳茶器,徽宗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徽宗作為皇帝,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也有最廣闊的視野。他在書法、花鳥人物、詩詞、音樂等領域,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除上述領域外,徽宗也精通茶藝,不但作過多首茶詩,繪過茶畫,還曾經親自為臣下點茶,更以帝王之尊撰寫茶書《大觀茶論》。
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朝三百多年間,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提到宋代的瓷器,或許你會想到青瓷、白瓷,然而在宋代,因盛行鬥茶,建盞應運而生,在那時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幾乎人手一只建盞。
世界上最長的龍窯位於大路後門,宋代建窯遺址依山而建,呈東西走向,其中一條90SJY3龍窯長達135.6米,創下國內已知龍窯最長記錄,其實也就是世界上最長的龍窯。而且建窯遺址群裏,百米以上的龍窯,還有多座。每座大型龍窯,一次可以燒數萬只盞,可見當時建窯盛況之空前絕後。
無論是兔毫、油滴、烏金、還是曜變盞,它們的胎取自福建水吉特有的高鐵黏土,釉取自山中的草木灰和石礦調製。在1300C°左右的高溫下燒製,如此材料卻能夠燒出斑紋精美的建盞,可謂一個奇跡。
晚唐五代時期,在蘆花坪、牛皮侖等等窯址開始生產青釉瓷器,器型以碗、碟、盞為主。而建窯在鼎盛時期的大型龍窯,燒製的器型居然絕大部分都是茶盞!從青瓷改燒黑瓷,並且成為幾乎專門燒黑瓷茶盞的窯口,這一現象在同時代其他窯口是難以見到的。光靠茶盞,就能夠養活這麽大規模的燒造,而且還是在柴燒成品率極低的情況下,可見宋代精品建盞的奢侈與市場之大。
建盞在宋代風靡全國,令其他地方的窯口也紛紛仿燒黑釉盞,甚至極力靠近兔毫紋、束口器型。宋代的窯口考古結果標明,約有1/3左右的窯口都有燒黑釉盞,光是福建地區就有二十多個縣市在仿燒建盞。
然而即使這麽多窯口都在仿燒建盞,宋徽宗還是要從1200公裏外的建窯,定製禦用黑釉茶碗。建盞在黑釉瓷中的巔峰地位,一直無人能撼動。
由於中國的歷史特殊性,導致現如今許多的宋代建盞都流落他鄉。而日本國寶,不是一個泛指,而是特指日本文化廳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範認定的、具備極高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文物,是日本政府對文物的最高分級。
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含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
這些國寶級建盞,都是宋代流傳到日本,之後被當權者、貴族、僧侶悉心保存,傳承至今的。日方把古時中國流入日本的舶來品稱為「唐物」。
簡單的說曜變就是氣氛達到極致的產物,曜變的斑紋一眼看上去,就像一只盞同時兼具彩色兔毫和油滴的特征,但油滴建盞斑紋內含彩色,斑點外全黑。而曜變的斑紋看上去像空心的油滴,斑紋外卻包圍著彩色。
千金易有,曜變難求,曜變被稱為無上神品。而目前公認的三只曜變,均被日本所收藏,而中國僅僅只在杭州出土殘片。曜變之珍貴自然不言而喻。
建盞器型有束口、撇口、敞口、斂口。其中束口盞為建窯獨創。建窯束口盞的特征是盞沿有束口線,也就是口沿以下約1厘米處,會向內束成一圈淺凹槽。其腹部曲線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造型似漏鬥。故此得名束口盞。
由於建盞需要高溫燒製,故在燒製過程中容易變形,束口線可降低變形率,在宋朝時鬥茶之風盛行,束口線作為註水的標線。
宋時鬥茶之風盛行,建盞便在那時盛行於宋,後宋亡元興,飲茶風俗隨之改變,元代初期,建窯有改燒青白瓷的跡象,黑釉盞或未完全停燒,但已步入衰落階段,和兩宋專燒黑釉盞的情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加上戰亂頻繁,一代名瓷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終致失傳。
直至1979年10月,在中央美術學院倡導和協助下,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與建陽瓷廠合作對建窯兔毫釉產品進行恢復研究,從全國抽調了一批專家學者組成恢復建窯的研究小組,系統地研究燒製工藝技術和產品造型,後經過大家的努力,建盞才終於成功復原。
以皇帝身份寫茶書,宋徽宗是五千年來頭一份。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說到茶,就離不開器。以國君之高位在書中宣傳茶器,徽宗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