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近代發現與探索(一)
晚清民國時期,建窯遺址已引起外界的註意。刊於清末宣統二年(1910)陳瀏《陶雅》一書加載:「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盞頗多,質厚色紫黑。」
民國十八年《建甌縣誌》上也說,當時有不法商販煽動附近村民盜掘建窯建盞,「或一日得數塊,每塊售數十文錢或數十洋元不等。時有人收運上海或日本」。
在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時代,窯址的保護工作沒有受到重視 ,國內對建窯的研究也只是一鱗半爪。然而,建窯建盞卻以蜚聲海外。
建盞是誰製造的?它是怎樣製造的?怎樣分散到各地?哪些人使用了它,使用的目的是什麽?它是在什麽樣的物質文化與環境氣氛下產生的?
這些問題都成了歷史的疑案,象難猜的謎一樣吸引著東方和西方的收藏家、研究者,建窯遺址成為他們神往的地方。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朗瑪就是早期西方人探索建窯奧秘者之一。
讓陸遊欲罷不能的茶盞——
如何用詩句表現建盞之美
如何用詩句表現建盞之美
蘇東坡與蘇門學士談盞論茶
如何用詩句表現建盞之美
歐陽修與好友的茶、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