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製難度
建盞由於油滴斑點是氧化鐵結晶體,氧化鐵中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不同,斑點效果就不同,而還原氣氛控製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它對斑點的形態與色彩影響極大。
判斷一件瓷器的燒製難度,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製瓷因素的製約程度考慮。一起去了解下。
(一)華北油滴燒製難度問題
坯對華北油滴的形成沒有影響,在白坯或氧化鐵含量最高的黑坯上都可以燒成,而且因其燒成溫度較低,用黑坯也不易氣泡,變形。由於華北油滴的斑點取決於氣泡,在釉層厚度不變時,氣泡大小取決於溫度高低,若窯溫偏低,氣泡難逸出釉面,產品會留下泡痕,若窯溫偏高,氣泡破滅後的凹坑難填平,並且斑點不圓,甚至散開消失。
所以華北油滴的燒製難度在於燒成溫度範圍很窄,而釉面斑點越大、越圓、越清晰的燒製難度就越大。但是宋代燒華北油滴沒有使用還原焰,所以斑點的分布和清晰度以及色彩等方面難與建窯媲美。現代燒製的有些華北類型的油滴,釉中含有強熔劑,就不易出現泡痕,其特征是釉面光澤度高,玻璃感強。所以內行的人更欣賞光澤度低的釉。
(二)建窯油滴燒製難度問題
建窯油滴受坯的影響很大,坯的性質不同,斑點效果不同。建窯使用含鐵量高達8%左右的黑坯,盡管坯中含有較粗顆粒石英,但坯體仍經受不住1300攝氏度之上高溫,產品極易變形或起泡,現代有些人使用白坯,雖然不易產生缺陷,但斑點效果不佳。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窯中後期氧化所致,坯內部還是黑的。
建盞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變的。歐洲有位藝術家說他經過四十年的研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解決了建盞坯的問題,但我看他作品的斑紋與建窯兔毫比還有較大差距。
宋代建窯雖然燒出了高品味的建盞,但成品率極低,現代情況也是如此。所以要想達到斑紋既優美、成品率又高這一目標,解決建盞的坯釉配方恐怕是永無終結的課題。
建窯油滴燒成溫度範圍更窄,窯溫偏低,斑點難形成,窯溫偏高,斑點又易流成條形;而且由於釉流動性大,窯溫稍高或釉層稍厚或燒成時間稍長,釉就流下粘底,造成嚴重缺陷。
(註意:建盞的器形與花瓶不同,花瓶釉施到底部,釉粘底打磨後不會造成缺陷;另外花瓶口小不易變形,碗易變形;再則花瓶施一面釉,碗施兩面釉,對於敏感易變的釉,碗內外析晶的條件就差別很大。)
一般來說,油滴或兔毫中褐色的斑紋相對比較好燒,因為燒成前期雖需還原,但後期可轉氧化;而銀色斑紋就難燒了,因為析晶時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處於臨界狀態,
若三價鐵稍高,斑紋就變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臟物感,還不如褐色美觀;若二價鐵稍高,斑紋又易變模糊或消失;特別是銀色帶藍的斑紋,更是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建窯許多銀兔毫的斑紋不如褐色兔毫明顯的緣故,而斑紋通達又清晰可見的銀兔毫是極少的,所以宋徽宗皇帝也會贊嘆「玉毫條達者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