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的分布區域,主要是這四個
建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兩宋,宋末元初趨於衰落以致停燒。
坐落於福建北部的建陽市,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窯場之一,就算在世界瓷器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常以窯址所處的州郡地名來命名,
比如:唐代的越窯、邢窯和宋代的吉州窯、定窯、磁洲窯等。
而建窯的真正位置是在水吉鎮後井、池中村一帶,只是由於水吉鎮歷史上的行政管轄權出現了幾次變化,而出現了窯址的不同稱呼,也混淆了建窯的地理位置。
建窯的窯址具體是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門和營長乾,方圓十余裏,瓷片等堆積如山。
- 01 -
蘆花坪窯址
蘆花坪窯址處在後井村西部、池中村東部,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低矮山丘,而且該窯址是建窯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遺址,也是最早調查研究的窯址。
1935年普拉瑪教授就已對它進行考察;
1960年和1977年兩度進行發掘。
該窯址以燒造黑釉瓷器為主,兼燒青釉、青黃釉瓷器;
器型以碗為主,另有少量的足杯、缽、燈盞等;
形態大致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
多會有掛釉的現象,胎骨灰黑凝重,此類碗出土較多,為建窯的代表性產品之一,也是專門為適應鬥茶而設置。
- 02 -
牛皮侖窯址
牛皮侖窯址(包括庵尾山)是建窯時代較早的窯址之一,主要分布在池中村東部、後井村西南部,北隔田壟與蘆花坪窯址相望。
牛皮侖窯址出土的黑釉器以碗為主,尚未發現其他器型,采集的標本以束口、敞口較多,胎骨灰黑色,含鐵量高。
而上訴所提到的庵尾山據發掘資料表明,在唐代中晚期就開始生產瓷器。
出土或采集的青瓷中以碗、碟類居多,壺罐次之。
- 03 -
大路後門窯址
大路門窯址位於後井村東南部,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清代明國時期,這裏仍有村民居住,山腳下原來遺留有數棟名宅斷墻殘基,村名叫大路後門村。
生產的黑釉器中,帶兔毫的約占60%,純黑色(烏金釉)約占25%,油滴、鐵銹斑和醬綠(茶綠)等其他釉色及紋飾約占5%,生燒品約占10%。
器型主要為碗類,另外燈盞,缽碗。
形態大致也是敞口、撇口、斂口束口四大類;
胎質皆較粗糙,色多呈灰黑或淺黑,部分深灰、淺灰或灰白,胎骨皆厚重。
- 04 -
營長乾窯址
營長乾窯址(包括圓頭坑)位於後井村南部,東北與大路後門窯址相望,西北與牛皮侖窯址相鄰,為一座東西走向的低矮山丘。
該窯址西側(園頭坑)以燒造黑釉瓷器為主,東側既燒製黑釉瓷器,也燒造青白釉瓷器,其時代應在南宋至元代初期。
1990年建窯考古隊在該村瓷廠內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瓷器標本,初步判斷此地為宋代建盞外運的倉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