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二次施釉還算是建盞嗎
眾所周知,宋代建窯建盞及當下的建盞生產中,普遍采用一次施釉工藝。即建盞底胎生產作完成後,匠人手抓胎足,將胎體浸泡在釉水中進行上釉,然後上爐燒製,通過還原工藝,將建盞胎釉中的鐵元素著色在建盞釉面中形成斑紋,故而成品產量相較於其他窯口較低,尤其是成品中的精品斑紋數量則更是稀少。
(註:圖文無關)
呂竹興仿古油滴
但是宋代建窯建盞施釉工藝中並非僅限於一次施釉工藝,也還存在二次施釉工藝,目前從傳世和出土的建盞中未發現多次施釉工藝,即宋代建窯建盞的施釉工藝除了一次施釉外,唯獨也存在著二次施釉工藝。宋代建盞品種中,正點鷓鴣斑(亦稱珍珠斑盞)、鐵銹斑盞、和尚點建盞,都屬於建窯窯口中典型的二次施釉建盞品種。同時,建窯系的武夷山遇林亭窯中,描金、描銀盞也屬於二次施釉作品。建窯系中其他不見二次施釉作品。
呂竹興仿古油滴 盞內
建窯中的二次施釉工藝,與其他窯口施釉工藝而言,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從水吉窯址出土的二次施釉建盞產品來看,其工藝為:施釉時是一次施釉,但上的是兩種釉水。即在建盞底釉的基礎上,再另外上一種釉水,珍珠斑盞、鐵銹斑盞、和尚點建盞都屬於這種工藝。
二次施釉時,將釉水用毛筆有規律的或點或刷在第一層釉面上,然後燒製。這種工藝即省時省事,效果又好。但是武夷山遇林亭窯的二次施釉工藝則較為繁瑣,即在第一次已經燒製好的烏金釉面上,再進行描金、描銀,畫出類似建盞的兔毫紋,或者書寫帶有祝福的「福」「壽」等字或詞語,或簡單的人物、花鳥等,然後再二次燒製,即上了兩次不同的釉水,燒製了兩次,較水吉建窯更為繁瑣。
呂竹興仿古油滴 盞底
二次施釉建盞在建窯中的占比十分少,絕大部分建盞都是一次施釉燒製而成,因此對此知之者甚少。但是宋代建窯建盞為何部分產品采用二次施釉工藝生產,其原因到底是什麼?
通過對二次施釉建盞的鑒賞,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對其他窯口施釉工藝的借鑒和模仿,也屬於宋代建窯創新精神的一種體現,例如鐵銹斑盞與北方定窯中的黑定鐵銹斑盞極其相似;第二個原因,也是豐富產品線的的表現,滿足市場的多方面需求;第三個原因,是對窯變而成的鷓鴣斑盞的人工生產的手段,即人工仿製鷓鴣斑盞,這主要體現在珍珠斑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