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茶具有何好處風靡全球的建盞,為何與紫砂壺結下不解之緣
中國人都喜歡講究個門當戶對,在眾多的茶具之中,建盞和紫砂壺就有那麼些門當戶對的意思。那兩者為何會結下不解之緣呢?這就要從千年之前的宋朝說起。
深厚的歷史淵源
兩宋時期,建盞從各種瓷器中脫穎而出,因為點茶法的盛行,又成為了專門的鬥茶之器。
這這個時期紫砂,雖然找不到明確的書籍記載,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中發現,不少有著宋代茶具特征的紫砂器碎片,這也間接證明了紫砂在宋代就已存在的可能。
不過即便宋代已經出現了紫砂壺,但與皇帝親自代言、處於鼎盛時期的建盞相比較,還是有很大差距,那時的紫砂壺僅僅是一個無名之輩。然後隨著建盞後來的沒落,明代飲茶方式的改變,紫砂開始在茶文化歷史上嶄露頭角。
原料及製作極其嚴苛
其實在對原料的選擇上,紫砂和建盞有很大發言權的,兩者都有很強的地域性。紫砂壺原料來自宜興丁山,具有雙重孔隙結構,其他地方的土料都不能做成正宗的紫砂壺。
而建盞的土料和釉料取自福建水吉,宋代屬建州管轄,故而稱為建盞,只有當地製作的黒釉瓷茶盞才是真正的建盞。
燒製上,建盞和紫砂壺同為民間匠人的作品,無論是原料還是製作工藝都是謹遵古法。
不過紫砂和建盞的工藝文化傳承上,還是有很多不同。紫砂自明代開始興起,雖經歷過一個亂世的夾縫求生,但一直綿綿不絕的發展,現在更是慢慢繁榮起來。但建盞中間斷代了好幾百年,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掌握了建盞工藝。
低調質樸的審美藝術
建盞和紫砂都有一種罕見但類似的氣質,所走的也都是低調路線,有很高的審美。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形式古樸、自然、端莊,或精美、細巧,而壺身可鐫刻書畫,書法,篆刻和繪畫集於一體,就好似一位翩翩君子。
建盞雖然形狀變化不算太大,但在低調安靜的外表下,隱藏著油滴、兔毫和曜變等斑紋。建盞更似是一個精靈,把燦爛的世界呈現於世。
紫砂和建盞不僅是茶具,也是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品。早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歐洲,宜興的紫砂已成為那邊王公貴族的收藏品,擁有一只上品紫砂壺,更是財富的象征。
而建盞曾東流到日本,被他們視為珍寶。現在流傳下來三件曜變也都被日本所收藏,定於珍貴的國寶,由此可見建盞的藝術價值。
靠實用性說話
既然建盞和紫砂身為茶器,那喝茶的實用性一定不能差。紫砂壺作為一個泡茶的茶具,它的好處已經老生常談。端拿適手,壺身氣孔結構排列細微,密度比較高,用來沏茶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溫,不僅不失原味,還能享受到養壺之樂。
而建盞厚而收斂的造型設計,符合傳統飲茶生活習慣,其中的高含量鐵元素,能提高起到活水軟水的功效,釉面也保留著的小氣孔,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溫,況且建盞也有養盞之樂。
有朋友認為,建盞品茗看不到茶色。事實上,建盞中的茶色確實不容易區分,體量也比一般茶杯稍大,但用建盞喝茶可以欣賞到氤氳霧氣,這是其他瓷杯中難得的景色。
建盞和紫砂,在歷史文化,原料,審美藝術,實用性上,都相當的契合,說是門當戶對也不為過。茶桌之上,紫砂和建盞樸素中帶著精美,簡單而不簡約,兩者是為完美的茶具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