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油滴的燒成技術
1、胎土泥料的選擇與處理
由宋代建盞殘片的胎土與水吉周邊泥料的化學組分來看,現代油滴建盞的泥料可以由黃泥、紅泥構成。紅泥提供胎土必要的氧化鐵,在還原條件下才可以形成建窯的「鐵胎」。黃泥,具有高嶺土性質,稱為「南山高嶺土」,可以提高胎土的耐溫性能,防止坯體發生變形、起泡等工藝缺陷。
二者的比例控製在5:5附近,根據所用油滴釉料、燒成溫度以及燒成效果的追求,可以在此比例附近進行適當的調整。另外,在泥料選擇也可以添加田泥,替代部分黃泥,可以改變油滴斑紋的呈現效果。
泥料在山上挖運回來後,應進行淘洗,去除大顆粒的石英砂以及其他雜質,然後過篩,篩網的適宜目數為80目。篩網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泥料過細,燒製出來的建盞胎底過於細膩,失去宋代建盞的粗胎風韻;過粗,泥料的石英顆粒過大,燒製出來的建盞胎底盡管粗獷了,但口沿過於粗糙,不適合作為日常的飲茶器具,另外也容易導致釉面的缺陷。
事實上,過濾後的泥料應在放置半年,進行陳腐。陳腐後的泥料,即易於拉胚造型,也利於燒成。
2、釉料的配製與處理
如上所述的油滴釉燒成原理中,含鐵量是要時刻註意的。油滴釉的含鐵量應在6~8%左右,過高或高低都不能產生合適的油滴斑點。油滴釉的主要配料為:釉石、草木灰、鉀長石、鈉長石、石灰石、滑石、高嶺土、石英、骨灰、煆燒高嶺土、白雲石、雲母等。
釉石、鉀長石、鈉長石、高嶺土、煆燒高嶺土、石英等為耐高溫礦物料,如釉石和鉀長石一般的熔點在1400℃左右,應添加草木灰、石灰石、滑石、骨灰、白雲石等作為助溶劑。
每一個建盞釉方配料,都應嚴格進行稱量,後進入球磨機中球磨8小時。球磨過程中,水量應控製適宜,過多將使釉漿過稠,且球磨不細致;過少,則釉漿含水量過多,應待釉漿沈澱後,倒出多余水分,而重復勞作。釉漿球磨時間過長時,氧化鋁球磨損進入釉漿的細微氧化鋁過多,導致釉水溫度提高,無法在原燒成溫度下產生油滴斑。
釉漿球磨後,經80目篩網過篩後,便可施釉。油滴釉采用浸釉法施釉,施釉時間在2~3S,釉層厚度約為1~2mm,盞內釉層可稍厚一點,盞外釉層可略薄一點,以減小流釉、粘板的廢品率。
3、升溫與氣氛控製
目前,建盞燒製普遍采用易於溫度控製的電窯。在入窯燒製之前,必須確保釉層已經完全幹透,否則釉層易開裂、脫落,造成廢品。
升溫速率應小心控製:23~300℃,100℃/小時;300~600℃,50℃/小時(該溫度段,處於SiO2晶體轉變區間,升溫過快,容易造成炸胚);600~1200℃,150/小時(該溫度可快速升溫,節約能源以及時間成本),1200℃~1300℃,20~50℃/小時左右(根據所配製的釉方及預期燒成效果進行調整)。
建盞燒製,無論兔毫和油滴,多必須重還原。主要的還原時間在升溫段的1200~1300℃和降溫段1300℃~1100℃,升溫段還原是促進產生油滴斑機理的氣泡產生,降溫段還原則防止油滴斑氧化發黃。
還原氣氛,目前普遍采用油柴、樟腦丸、樟腦片等作為還原介質,還原氣氛的輕重和持續時間,與每次的投入量及投入的時間頻率關系很大。在升溫段,一般每次的投入量在300g左右,投入頻率為15分鐘/每次,另外根據預期燒成效果,也可減小投入量、增加投入頻率。
在降溫段,每次的投入量在100g左右,投入頻率為30分鐘/每次,保持一定弱還原,防止斑點顏色發黃,投入量不宜過多,防止釉面吸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