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建盞為什麼要鑲邊呢?這樣做,會更貴?
「建盞盞口的金扣、銀扣可以作為評價品級的依據嗎?」
「建盞為何要在口沿鑲金、鑲銀?身份的象征?」
經常見到拍賣行或出版書上的老盞,會鑲一圈老的扣邊,有些金屬邊都已腐蝕。
在宋代,愛盞之人不僅把建盞當作一個喝茶工具,他們在閑暇之余還會把玩它,欣賞它。為避免磕碰
,就會鑲一圈金屬邊去保護它。但據了解,金屬邊的作用不止是這樣。
由於公開的圖片中,這圈鑲邊似乎總是與老盞共生,國外一些建盞研究的資料中,還特意對這層金屬
邊做出解釋,即使它並非出窯自帶,是另外加上的。
熟悉老盞的朋友,就會知道這層邊稱為「釦(音kòu,以金玉等裝飾器物)邊」,材料用金的稱為「金
釦」,用銀的稱為「銀釦」,用黃銅則稱為「銅扣」,以此類推。
由於釦邊在傳世品中很常見,了解釦邊也是了解老盞的必然環節。
而數百年前的藏家,樂於給建盞釦邊的出發點是什麼呢?
只有日本的藏家會給建盞釦邊嗎?
但據了解,金屬邊的作用不止是這樣。
建盞燒製采用正燒,溫度也要達到1300°以上的高溫,口沿釉水在高溫下回往下流淌,形成不同程度
的幹口,古人為改善喝茶時的觸感,會包一圈圈口。
同時也起到保護口沿,避免磕碰的效果。
其實建盞的口沿處在拉坯、修坯時會做處理,幹口程度輕微的也不會影響口感,不過老盞使用的胎土
中一般會含有明顯的石英砂顆粒,有時就會體現在釉薄的口沿處體現出來,而且有時候幹口範圍會比
較廣。
加一層釦邊會令幹口明顯的的盞,口感更好。
日本古籍《蔭涼軒日錄》記載了建盞裝飾金屬釦邊所需時間,以及銀扣建盞的價格。
如「於銀工五藤宅,建盞之金覆輪著付, 晚來可出來雲雲」;「建盞1個,銀覆輪,代二百五十疋。」
日本大部分流傳有序的建盞,都是器型、釉色上佳的精品。
曾經的持有者也非富即貴——或為將軍本人或族人(日本幕府時代的「將軍」是國家實際掌權人,權
力高於天皇,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將軍」並不相同),或為名門望族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