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盞的品種與名稱問題!
在晚唐五代時期,建窯僅是一個生產青釉器和醬釉器的普通窯場,後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從青釉→醬釉→普通黑釉→建盞釉,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與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製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鬥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貢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書法家)總結數十年來的鬥茶**俗,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1054年)。
書中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茶錄》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茶錄》問世後,鬥茶文化推波助瀾地在朝野傳播,建盞中的優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文壇巨匠暢懷謳歌的極品,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生產底足銘有「供禦」、「進盞」的建盞進貢朝廷
建窯的名貴品種有兔毫、鷓鴣斑(即建窯油滴)、曜變(即毫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