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埋藏千年,重放光芒
建窯之所以會誕生在閩北,是因為閩北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符合建盞生產的嚴格要求。建盞坯是采用閩北地產含鐵質較多的紅、黃壤土等粉碎加工後,采用手工拉坯成形的。建盞製作師傅靈活運用推、拉、收、放等手法,在準確適度的內外力調和中,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形。
建盞在窯內高溫焙燒的過程中,通過火的藝術,使釉面產生奇特的斑紋。古時,這些斑紋難以人工控製,於是形成各種變幻莫測的釉色,看起來像宇宙星空的景色,精美絕倫。
由於這類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易變,難以控製,加之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變化,成品率很低,要燒製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有美麗斑紋的建盞是十分困難的。在宋代,燒製幾千萬件才能得到一兩件曜變盞;燒製上百萬件才能得到一兩件油滴盞。
據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臺觀左右賬記》史冊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件曜變盞,分別珍藏在日本的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藤田美術館和京都龍光院,該國把它們當作國寶級文物來看待。
據傳,上世紀60年代開始,建陽水吉鎮陸續有宋代建盞出土,這引起了中央和省裏的重視。有關部門於1979年派人到建陽,試圖恢復失傳數百年的建盞製作技藝。
1979年至1981年,建陽瓷廠組織葉禮忠、孫建興等工人與省輕工研究所、省博物館的專家一起試製建盞,雖然沒有生產出與宋代建盞比較接近的仿品,但試製過程培養了如今建盞行業的第一批人才,政府、國企提供的財力支撐起了大量試驗,為建盞界打好了技術基礎。
蔡炳龍等師傅則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出土的宋代建盞殘片製作仿古董建盞。在這些老師傅的不斷探索下,建盞製作技藝越來越成熟、穩定,最終超越了宋代建盞的製作水平。
如今在建陽,建盞製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建盞生產企業絕大多數使用電爐,相比以前的柴窯,電爐能更精準地控製窯內溫度,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成品率、精品率。
金兔毫、銀兔毫、銀油滴、茶末釉、鷓鴣斑、柿紅釉等釉色,建陽的建盞作坊都能做出來。兔毫盞成了入門級產品;有的師傅做出了「金油滴」;多家企業做出了曜變盞作為鎮店之寶……器型方面,凡是其他瓷器有的,建盞都有。各種款式的茶具不用說,有些企業甚至做出了建盞手串、煙灰缸、油燈、佛珠、筆筒等創新產品。
追昔
建窯黑釉瓷的生產始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
依據釉面紋理的不同,建窯黑釉瓷大致可分為烏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和雜色六大類。建盞黑釉瓷中碗類占絕大多數,宋代文獻稱之為甌或盞,俗稱建盞。
建盞胎質厚實堅硬,截面呈黑色或灰黑、黑褐色,叩擊可聞金屬之聲。建盞大多口大底小、形如漏鬥,多為淺圈足,足根多見修刀。其造型古樸渾厚,手感壓沈。
建盞的工藝特點表明,燒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隨著大量的廢品和次品。如今我們去建陽水吉鎮古窯遺址,仍能看到那堆成山的瓷片。
建盞因茶道而興廢。建盞曾躋身貢品之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據學者考究,此番以帝王身份對兔毫盞做質量貴賤之論斷,屬陶瓷史上絕無僅有。元代以後,人們飲茶方式改變,建盞趨於衰落,明代停燒。
去年央視《尋寶——走進建陽》節目錄製現場,進行建盞價值考證環節。
建陽建盞燒製技藝,是指「建窯」黑釉瓷燒製技藝,於2009年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窯,宋代名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建盞分布在南平建陽水吉窯、南平茶洋窯、武夷山遇林亭窯,三處窯址統稱建窯系,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建窯所產黑釉瓷被稱為建盞,其中曜變天目、油滴盞等南宋曠世珍品,日本把它們當作國寶級文物來看待。
葉禮忠、蔡炳龍、廖設生等復活建盞製作技藝的老師傅們是「建盞一代」;1982年生的陳玉鋒則是典型的「建盞二代」。廖設生原是建陽瓷廠的技術員,當年試製建盞時,他掌握了配製釉水的核心技術。陳玉鋒是他的外甥,以前從事物流行業,生意做得不錯。
2010年,陳玉鋒與姨夫廖設生合夥,創建了華生建盞陶瓷有限公司。第一年,公司投入10多萬元試驗生產建盞,但一分錢貨都沒賣出去。後來,陳玉鋒出於對建盞的熱愛,完全放棄了其他生意,專心跟著廖設生學做建盞。他跟著建陽區政府到處參加展會,同時利用網絡平臺,推廣他的主打產品——油滴盞。現在,公司從2臺電爐增至10多臺,年銷量達100多萬元,早在2012年下半年就開始盈利。
6月11日,陳玉鋒跟廖設生同場參加拉坯比賽,爭奪「建盞製作技藝傳承人」稱號。在建陽,80後建盞師傅有很多,他們有的是子承父業,有的是轉行而來,拜師學藝。他們進入這一行,學習這門「玩泥巴」的手藝,動力來自市場。
復活
6月11日,第二屆南平市建陽區建窯建盞製作技藝傳承人比賽在建陽華生建盞陶瓷有限公司的廠房裏舉行。這場比賽是建盞界最權威的盛事,評委們都是建盞行業公認的行家裏手。
當天考核的是建盞傳統製作技藝中的拉坯環節,選手們輪番上陣,對照葉禮忠老師傅提供的模板,在限定的時間裏手工製作盞坯,評委們當場打分。這項比賽分為多個階段,拉坯比賽是第三個階段。有80名建盞工藝師報名參賽,經評委對報名者的工廠、作坊實地考核,最終25人參加拉坯比賽。建盞行業的從業者們越來越關註這項比賽。
蔡炳龍是省政府評選出的兩位建窯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家三兄弟與葉禮忠、孫建興等人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復活」建盞製作技藝的人。
興起
不同於儺舞、提線木偶、閩劇等傳統文化,建盞製作技藝的傳承,市場的動力強勁。
大約在2008年前後,仿古建盞市場在北京形成,它是從古董市場轉變成工藝品市場的,此後上海、廣州市場逐漸興起,近兩年擴展到福建。
葉禮忠老師傅2008年才進入建盞市場,一邊試驗一邊銷售,到2010年,總銷量只有幾百元。2011年年銷量為幾千元,現在年銷量達10多萬元。葉家三代都是建陽瓷廠的工人,如今,葉禮忠的兒子也在生產建盞。
「建盞一代」老師傅們在製作技藝上追求復古,盡量向宋代建盞靠攏。但老師傅一般不接受訂單,成品出來後,讓經銷商來面談,當場定價。「建盞二代」善於創新,他們把握市場風向,迎合買家的愛好,根據訂單來生產。80後師傅們還形成了「朋友圈」,大家經常把產品拿出來交流。
建陽區建窯建盞協會秘書長魏尚人說,2013年協會成立時,建陽僅有16家建盞生產企業,到2014年有46家,截至今年6月份已達160家,數量還在增加。2014年4月,建窯建盞協會成立了廈門分會,目前已成立了廣州分會、上海分會,本月底計劃成立泉州分會,下月計劃成立西安、宜興、北京分會。設立分會既為了滿足當地建盞生產者、收藏者的交流需求,也為了繼續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