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藝術的傳承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建盞的仿製工作也被提到了有關單位和科研機構的議事日程。
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實驗,終於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建盞的樣品,並獲得了有關人士的好評。
1981年5月7日至10日,福建省科委邀請了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輕工部陶瓷所、外交部總務司、上海博物館、上海矽膠所等30多個單位的50多位專家、學者對仿建盞產品進行鑒定,結果表明,仿宋兔毫盞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無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此後仿宋建盞逐步步入市場。20世紀末,帶耀斑的仿曜變天目盞也獲得成功,並少量流入市場,但此類產品與日本收藏的曜變天目碗相去較遠,容易辨認。
總體而言,當代仿建盞產品由於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燒成溫度與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兔毫等黑釉瓷紋理也可亂真,質量較好。
油滴盞如何算是上品?
建陽建盞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書上說,建盞很重要!真不需要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