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6201901@qq.com

首頁      新聞展示       建窯兔毫盞…

新聞展示

建窯兔毫盞

歷史上,建窯兔毫盞還未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貢獻。南宋時,燒製兔毫盞的技術與鬥茶由福建傳到日本。1223時,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隨道光禪師來到中國,在福建學習燒造黑瓷的技術,五年後學成回國,在日本大量燒造黑釉瓷,被譽為日本「陶瓷之祖」。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建窯兔毫盞。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陳列著一件宋代建窯兔毫盞。每每看到它,就不由地想起蔡襄「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的名句。文人墨客歡聚一起,杯盞交錯,賞心品茶、鬥茶何等熱鬧。建窯兔毫盞之珍,不僅因為它的奇妙紋理,更主要的是它與歷史上的飲茶習俗結下的不解之緣。


飲茶之風始於西漢,盛於唐宋,據《舊唐書·李玨傳》載:「茶為食物,無異於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文人士大夫文間以飲茶為韻事,在品評茶之色、香、味和烹製方法的同時,對茶具也非常重視。


歷史上兩位十分精於飲茶的人物之一,宋代的「茶聖」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十八歲舉進士後,曾多次在盛產茶葉的漳、泉、福州等處任地方官。任職期間,經常涉足茶園、茶場,廣泛吸收茶農采茶、製茶和飲茶的經驗,「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就是蔡襄稱頌當時福建建陽兔毫盞的詩句。


他在總結了製茶用具和泡飲品評等方法之後,寫成了《茶錄》一書,在評論當時各地飲茶用盞時說:「茶色白宜黑盞,建陽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兔毫紫甌」指的就是宋代建陽的兔毫釉盞。「蟹眼清泉」應是對兔毫盞中茶湯的描述,明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寫道:「古時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須湯如蟹眼,茶味方中,……」。


建窯兔毫盞又稱「天目」盞,大約在鐮倉時代(12-14世紀),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侶把由浙江天目山帶回的建窯黑釉瓷稱為「天目瓷」。至今,仍將施黑釉瓷器統稱為「天目瓷」。


宋代兔毫盞最為嗜茶者珍視。宋人飲茶,將加工成半發酵的茶餅碾成茶粉,置盞中,用水調至融膠狀,然後註入初沸的水,同時用攪棒在盞中來回擊拂,即謂「點茶」。點茶後,茶湯表面泛起一層白沫。「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宋徽宗《大觀茶論》)。

鬥茶即是在點茶的基礎上進行的。飲者二三人聚於一室,取一名茶烹飲,品評茶之優劣。


《茶錄》中談到建安鬥茶法時說,鬥茶先鬥茶色,茶色貴白,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以青白勝黃白;其次鬥水痕,以先在茶盞周圍染上一圈水痕為負,水痕形成晚為勝。由點茶、鬥茶的要求看,因黑盞可促成黑白分明,易觀察品評,故為最上。


漆黑的釉面上密布獨特的兔毛狀條紋,既便於品評,又使人賞心悅目,蘇東坡《送南屏謙詩》:「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


建窯的兔毫盞在宋代曾作為貢瓷,大批供應皇室。《陶雅》中記載:「兔毫盞……底上偶刻有陰文『供禦』二字。」福建水吉鎮窯址中出土了不少底足帶這種銘文的標本。當與宋徽宗的好茶有關。宋徽宗精於飲茶,常與臣屬們鬥茶,他對建窯兔毫盞愛不釋手,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這裏的「玉毫者」即為兔毫。


現在建窯兔毫盞主要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日本、朝鮮等。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陳列的這件兔毫,即是從幾十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口徑12.7厘米,高5.6厘米,底徑3.7厘米,盞敞口呈漏鬥狀,胎骨凝重,裏外施濃厚的黑釉,釉質潤澤,釉面上密布著一條條兔毛狀白斑,紋理清晰,奇妙自然,是其中的上品。


兔毫盞屬於黑釉瓷,但並不是所有黑釉器都能形成兔毫斑。漢代就發明了黑釉瓷,宋代出兔毫,究其原因是兔毫斑的形成與釉中鐵的含量、釉層的粘度、釉層的厚度及燒成溫度有關。

建窯黑釉盞的胎、釉含鐵量很高,燒成達一定溫度時,釉子融熔,隨著釉層中氣泡的排出,鐵的氧化物在表面富集,溫度過高,釉面流淌,冷卻時,局部的氧化鐵逐漸成為過飽和狀態析出晶體,即形成兔毫紋。


鬥茶經過改進,遂為日本的茶道。日本常以能珍藏建陽天目盞而自豪。已故學者小山富士曾說過:「青瓷與天目如同繪畫中的水墨畫,僅在東方得到發展,誕生於中國,後來逐漸傳播到鄰國,是東方獨特的陶瓷製品。」


建窯兔毫盞從元代開始衰落,以致失傳。令人興奮的是,失傳幾百年的兔毫盞已於1980年在福建恢復試製成功,古老的產品又煥發出青春。

類別

聯繫我們

連絡人: 赵贵昌

座機:8615659383378

電話:8615659383378

Whatsapp:

電子郵件:3246201901@qq.com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