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茶藝術與建窯(一)
宋代建窯的崛起 ,除了窯場自身的工藝技術的火力以外,還得益於建州地方的製茶業與宋代社會的鬥茶風尚。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種植和飲用,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茶之為飲,始於神農氏,漢晉以後逐漸推廣普及。
唐代陸羽編撰的《茶經》一書,是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事著作,該書記載了我國各茶產地,在福建地區有「福州、建州 」,「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茶經》成書於758年,說明中唐時期閩北的建州地方已經植茶而聞名。
宋祝穆《方輿勝論》載:「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命建州製的乳茶,號曰'錢葛',茶之貢自此始。」說明至五代時期,建州茶已列入貢品 。與此同時,建州地方已興起了飲茶習俗 。
建窯晚唐五代遺址中生產的青瓷碗、托盞、執壺(水註)、碾船等器物,就是這一時期的飲茶用具。因此,建窯在它的起源階段就已經與飲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什麽越來越多人愛用建盞泡茶?
為什麽建窯是史上罕見的窯口?
為什麽說每只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