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盞派系之爭中追朔油滴盞的發展歷程
建盞的釉面,精彩絕倫,然而我們能夠重溫宋盞的光彩,也只能夠從古典書籍中尋找曾經的輝煌,如果
想要一睹宋盞風采,或許還需要到日本國家級博物館。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盞文物出土,對於建盞的鑒別、窯口派系、建盞造型等等資料庫有了新的補充。
一個是以日本派系為首的評鑒派系;一個是以中國建陽建窯遺址為首的評鑒派系。由於日本對於建盞的
評鑒,更多以現今保存的古宋盞為主,缺乏先天的地理條件。
而中國對於建盞的派系審閱,更多是從生產工藝的修復和完善出發,其中以宋代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成
型的建盞評鑒差異之區分爭論。對於建盞的鑒別,我們往往會從胚體、釉面、窯溫來出發,綜合去衡量
建盞成型的外在條件。
誠然如此,建盞自身所形成的派系,就有兔毫與油滴的基本區分。但是從油滴建盞目前的藏有量來說,
有宋代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之區分。前者主要是以建陽為首的建窯遺址出土的建盞文物,後者更多是從
歷史文摘上復製完善出來的新派建盞燒製工藝。
宋代建窯油滴,主要是以南宋以前為時間分界,指那個時代階段中,建窯系生產出的油滴建盞。
華北油滴則是以南宋滅亡後,油滴建盞燒製工藝逐漸失傳,全國各地的建窯也逐漸雕零。為此,在新中
國成立之後,為了挖掘建盞文化,更進一步了解中國茶文化歷史,從而由國家政府為代表所組織一系列
的恢復性研究工作,其完善修葺的工作對象立足於華北油滴釉的基礎上進行。
因此,今時今日我們所強調的華北油滴建盞,更多是傳統油滴生產工藝與現代生產工藝相結合的新工藝
。
華北油滴盞對於原材料的要求相對較低,通過現代的工藝和一定比例的搭配,只要是陶瓷胎土或者含鐵
量高的鐵泥都能夠燒製成型,避免了傳統燒製過程中易產生氣泡、變形等缺陷。
但是想要燒製出好看的釉面,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需要控製釉面斑點的成型範圍,二是需要
控製窯內的溫度,往往斑點越大、越圓、越清晰的建盞,成型的條件相對苛刻。
但宋代建盞所燒製成型的油滴盞受到了當時生產技術水平的限製,缺少了還原焰的進一步燒製,其最終
的成品在色彩上乃至在清晰度上都相對遜色。
其中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學術界以及投資界,對於建盞的認識更多來自於兔毫盞的總結和評鑒的經驗,
即使是出土的文物中,也是以兔毫盞居多。
但是,相比起兔毫盞來說,油滴盞的生產工藝並不見得簡單,相反,受製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油滴盞
的燒製難度以及燒製的成本都會相對高一些。其受到坯體本身的影響,斑點形成的效果有著千差萬別。
如果建窯使用的胚體內鐵含量高達8%,即使加入了顆粒狀的石英來作為穩固,依然承受不住1300攝氏度
的高溫燒製,溫度過高便容易變形或起泡。但是如果鐵含量不夠,斑點的成型效果不佳,甚至有得時候
還會出現褐色的現象。
為了追求更為多樣化的油滴盞成型,有經驗的工匠師傅往往會通過氧化鐵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配比來
實現油滴盞的差異化呈現。其中,以二價鐵為例,燒製過程中三價鐵比例加大,紋路就會逐漸形成灰色
,如果二價鐵含量過高,那麽斑紋容易模糊化甚至消失。
為此,極品中的油滴建盞,往往是油滴帶有點點的藍光。
過去,在宋朝時期燒製建盞的工匠更多認為油滴盞的形成往往是偶然所得。
但是,從現代的研究發現,其實建盞想要形成特異的斑紋,可以通過鐵含量比例來完成。不過往往想要
專研出油滴建盞的工匠,其承擔的費用和需要花費的心思更大。
一個優秀的華北油滴盞的出現,往往有著大量的廢品和殘次品的產生。即使再我們現代發現的古窯一直
中,依然能夠看到宋油滴盞出土地區有著大量的殘舊廢片。這才能說明,為什麽日本的曜變建盞這麽值
得世人的尊敬和欣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