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窯與建窯之間究竟有多深的聯系?
建窯以生產黑瓷建盞而著稱,因生產工藝的精湛,在兩宋時到達了鼎盛,開辟了實
用功能與藝術欣賞的嶄新天地,那些文人墨客更是吟詩做賦,影響深遠,各地的窯
口也開始爭相效仿。
看似默默無聞的茶洋窯究竟與建窯之間又有著多深的聯系?
茶洋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區太平鎮葫蘆山村茶洋自然村,所以被叫做茶洋窯,跟市
區的距離有25千米。
於1980年3月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截止目前有發現窯址十余處:
窯址分布於閩江北岸,來福鐵路北側的山嶺中;
分布地點有大嶺、安後、馬坪、生洋、碗廠、羅坑等。
其中,
宋代時期的有大嶺、案後作為代表;
清代時期的有碗廠等。
茶洋窯創燒於北宋中晚期,到了元代末期逐漸衰落。
燒製的產品大致有青釉、青白釉和黑釉,另外還有兼燒綠釉和釉下彩繪等,可以說
是真正集龍泉窯、景德鎮窯和建窯三大窯系於一身。
其中燒造黑釉瓷器的年代大約是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末期,這個時期的黑釉也是以
建窯最有名氣,所以再其影響下大量燒造。
器型以碗、盞為主,
另外還有杯、盤、碟、洗、壺、罐、爐、缽、盒、水註等。
但建窯本身的茶盞每個都不一樣,何況還是仿製,所以兩者也是有一定的區別。
在藝術的殿堂上,仿製也可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獨特的個性。
下面說說兩者的區別:
01
茶洋窯束口碗口部較寬大,腹部較淺;
建窯束口碗的腹部較深。
02
茶洋窯束口碗口沿曲折不堪明顯,腹下部急劇內收,底足挖足較淺;
建窯束口碗口沿都有一圈明顯的曲折線。
03
茶洋窯白復輪的束口碗,口沿處施淡青釉或灰白釉,俗稱「白復輪」;
建盞口沿處似芒口,呈褐色或紅褐色。
04
茶洋窯黑釉瓷器的胎體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含鐵量比建窯要低,只有少量呈灰黑色
;但灰黑的胎骨較粗,所含沙礫也比較多。
05
茶洋窯黑釉碗釉層普遍較薄,釉層不勻,施釉往往不及底,很少有垂釉現象,釉色
呈醬色或醬褐色,兔毫的紋理也沒有建盞明顯和流暢;
建盞黑釉釉汁肥厚,兔毫、油滴等變化無窮。
縱觀茶洋窯的燒瓷史,於北宋中期才開始創燒,宋元之際規模最大,燒製的品質與
器型也是最多,達到人生巔峰。
不過,依據當前資料,茶洋窯在明代的時候是處於停燒的階段,至於原因目前就沒
人知道了。
但是,進入清代後又開始燒製瓷器,產品是以青花為主,器型有碗、盤、碟、杯等
等。
這樣的發展情況與福建境內的一些陶瓷業發展狀況基本一致,如果要說原因的話,
跟該窯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
由於茶洋窯的地理位置緊靠閩江北岸,有一金砂驛,是自宋元以來很重要的驛站,
其他窯口在流通出海時很多要經過這裏或停歇,也許正是由此,茶洋窯才能取百家
之所長。
從以上簡單分析看,茶洋窯吸收、融合、包含了建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磁州窯
、吉州窯等省內外諸多窯系的技術成份,且形成了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與作風。
正因如此茶洋要才能成為福建省少數幾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