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系窯口之灰被天目茶洋窯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鄉茶洋窯址,坐落在閩江上遊的北岸,宋元時期這裏是南平通往福州的商旅釋站。窯址建築在山坡上,地表暴露大量的匣缽、支圈和瓷器堆積。廢窯址堆積分布於大嶺、馬坪、生洋、碗下、安後五處山岡,總面積近7萬平方米。
自1995年考古發掘,發現宋元時期龍窯基址11處與工棚建築遺跡l處,出土一批瓷器、窯具、工具遺物,是一處兼燒青白釉、青釉、黑釉三類瓷器產品的窯場。
黑釉瓷器主要是仿建窯的束口碗和斂口碗,成型工藝上,碗體的腹壁底部帶有常見的輪旋痕和跳刀痕,與建盞相比較,碗的局部變異明顯,因而形成自己的個性特征,有以下兒種造型:
平肩式的束口碗 中型器,腹部較深,在腹外壁底部切削成齊直的臺面,與圈足相連成直角,俗稱平肩。
實足束口碗 小型器,覆部較淺,口沿曲沂不甚明顯,腹下部急劇內收,底足底微淺窪。
白復輪的束口碗 小型器,形體較瘦削輕薄,實足,沿施淡青釉或灰白釉,俗稱白復輪。底足遺留月牙形的旋坯提刀痕跡。
實足斂口碗 小型器,形體扁矮,實足或微內窪。
胎體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含鐵量較建盞低,少量呈灰黑色。灰白的胎骨致密、灰、灰黑的胎骨粗糙,含大小砂粒,有的胎體內層有隙裂或砂眼現象。施釉不及底,釉層較薄.不如建窯渾厚,釉層不勻,也有流釉和垂釉現象,呈黑色、褐色,流行醬褐色,有兔毫紋,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現象比較常見,看上去似二層釉。
窯址出土的實足斂口碗,數量較多,江西景德鎮湖田窯元代堆積層出土的黑釉盞與此式造型相同。日本博多遺址出土此式茶碗,盛行於14世紀中期。韓國新安海底元代沈船出土的此式器多達200余件,因此,茶樣窯黑釉碗的基本生產年代應在元代時期。
日本國傳世黑釉瓷器中。有一類被稱為「灰被天目」的茶碗,其胎呈灰色或灰白色,胎質粗槽堅硬,掛上下兩重釉、下部黃白色薄釉,上部為褐色或黑褐色釉。釉的色彩格調非常富於變化,釉面灰黑相間,表面浮現金色或銀色光澤。
這些風格與茶洋窯平肩式束口碗形製特征相同或相似,可以判定是該窯的產品。如日本永青文庫收藏的一件中型束口碗,胎呈灰白色,施黑褐色薄釉,外壁腹下部泛黃色薄釉,腹與足底交接處切削成直角臺面,臺面下還有一層簡短的切削痕跡,是茶洋窯的典型器。
從目前發現情況看,茶洋窯的黑釉瓷器多外銷至海外市場,其航線是通過沖閩江口東下由福州而出口。